“食疗”,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,以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。但这会给不少人一种错觉,即使不治病,食疗也不会出问题。其实不然,食疗如果运用不当,不但不会愈病,甚至会延误病情。 有人认为,能用药物治好的病,就能找到相应的食疗方。虽然传统医学有“药食同源”之说,但并不代表吃的食物都是药。食疗与药物治疗的区别在于疗效的不同。药物疗法主要是为治病而设,疗效强,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;食疗主要在于改善体质,通常是长期食用才会见效。所以,在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,一定要及时用药,绝不能完全依赖食疗,以免贻误病情。 误区二:食疗安全无毒 很多人认为食疗特别安全,即使不能祛病,也不会有其他毒副作用。确实,食疗不会产生即刻的药物反应,但是运用不得当,长期应用也会有一些其他副作用。比如,食物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味道,对应五脏就是辛入肺、甘入脾、苦入心、酸入肝、咸入肾,反之有“肝病禁辛、心病禁咸、脾病禁酸、肺病禁苦、肾病禁甘”的食补原则。如酸味食物会增强肝脏功能,但食用过度,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;苦味食物能除燥热、利尿,但脾虚和大便秘结者多吃会引起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 误区三:同种食疗人人皆宜 的确,在生活中有些常用的食疗适用于绝大多数人。比如,吃木耳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天热多吃苦瓜消暑,冬天吃一些牛羊肉御寒等等。但要进一步地利用食疗调整体质、治病防病就要听一听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。大多数食疗过程中要用到一些药食同用的食材,比如枸杞、人参、黄芪、麦冬、鹿茸等中药,还有一些虾蟹、萝卜、菌类等等,这里有一些食材对人体的体质和疾病不同是有很大影响的。像我们常说的大量应用蛋白类的食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和诱发痛风等,热性体质过补温性食药可能会诱发和加重病情。所以还是建议在食疗前咨询一下专业医生和营养师,在他们的建议和充分了解自己体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食疗。 (摘自《家庭医生报》) |